验证一次后就可以自由投票点赞了噢~

输入验证码中的双数双数

 
  

免费咨询

 您的称呼
*QQ/微信
*咨询内容
免费咨询热线:020-29065868
提示:我们的客服在收到您的请求之后,会在第一时间给您答复。请耐心等待。
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热点列表 > 新闻热点详情

剧作家冯俐:回避现实 中国儿童剧无法“长大”

来源:新浪新闻 发布时间:2019-01-20


一棵漂亮的古橡树应该为建一个超市游乐场被伐倒吗?追求财富增长的贪婪者可以随意破坏环境吗?由中英儿童剧艺术家联手打造的英国经典儿童剧《跷跷板树》将于1222日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。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讲述社会问题的儿童剧,其深刻的意义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题材儿童剧的关注。

  

英国儿童剧涉及各种题材

  

《跷跷板树》是英国“国宝级儿童剧作家”大卫·伍德的原创剧目,1986年在英国首演时,受到社会广泛关注,也成为英国首部被国家级媒体重点报道的儿童剧。剧中以一种有趣但发人深省的方式来看待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——环境保护,并通过讲述动物们的恐惧、坚韧和不得不从树上撤离,唤醒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。此剧英方导演由英国儿童戏剧家亚当·斯坦福德担任,他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橡树是英国的国树,树上栖息着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,它们性格迥异、地位不同,就像人类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,英国人称之为“橡树社区”。《跷跷板树》不仅探讨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,还告诉孩子们两个深刻含义,一是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命运;二是如何在与人交往中求同存异。

  

亚当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英国儿童剧涉及各种题材,像《跷跷板树》这样关注社会问题的不在少数。与此相比,中国的儿童剧的题材比较单一,童话剧、神话剧占据了大部分份额,而关注现实社会的儿童剧却较为缺乏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说,目前的中国儿童剧现状是“童话好编,现实难写”,社会题材的儿童剧比成人话剧难写得多,于是根据经典童话故事直接改编就成了一个稳妥的做法。一说《白雪公主》《灰姑娘》谁都知道,改编外国经典相对容易,观众的认可度也高,而社会题材的儿童剧创作最难,也最为欠缺,市场驱动力不高,可谓费力不讨好。“一个美国同行曾说,我们看过不少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剧,但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孩子今天生活的作品。但中国目前这样的作品的确很少,不能不说是个缺憾。”

  

儿童剧不能低龄化、简单化

  

“关怀当下,关心孩子,就不能回避当下生活中孩子们面临的心灵与精神成长问题。”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、剧作家冯俐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,艺术是一种记忆,应该反映当下社会生活。避开现实社会生活,中国的儿童剧无法“长大”。

  

不久前,中国儿艺推出的国内首部“成长戏剧”《山羊不吃天堂草》亮相北京舞台,该剧聚焦少年心灵成长历程,直面社会现实问题,关注和表现当今孩子的心灵成长,书写了一个进城打工的乡下孩子明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,不仅能给孩子以心灵启迪和精神滋养,也能给成人以昭示,在稀缺表现现实生活的儿童剧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。原著作者曹文轩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:“这部儿童剧成功将文学变成了艺术,整部剧的中心压在一个词——悲悯,对那样一群来自乡村人的悲悯,对所有的人悲悯。不管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,我们都面临着我们无法解决的种种困境,我们在思考怎么来共同面对。孩子们在剧中和主人公明子一起挣扎、一起思考,也学会了面对苦难如何依然保持优雅。”

  

作为该剧编剧,冯俐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有些人认为孩子的生活跟现实社会有距离,事实并非如此。儿童剧不能低龄化、简单化,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,《山羊不吃天堂草》通过一个孩子从农村走向城市、从家庭走向社会、从孩子走向成人的心灵成长过程,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在这个并不熟悉的社会阶层的人物身上,看到熟悉的自己。剧中人物所经历的心灵成长历程,会令每一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感同身受。

  

社会题材不是生活的照搬

  

在采访中,记者发现,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缺乏原创和创新,是目前社会话题儿童剧创作和发展的最大瓶颈。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认为,与国外相比,国内儿童剧显得过分强调娱乐化,但其目的并不是真的去娱乐儿童,而是为了在国内庞大的儿童市场里挣票房。当创作出发点、演出氛围、创作意识都变成经济利益优先时,社会题材儿童剧作品自然就少了。“大家都在说现实题材儿童剧难创作,我看问题的要害还在于创作意识,要有对儿童心理、儿童成长教育的责任感,才可能去深究、俯下身去创作新作品。”

  

中国儿童剧舞台尤其不能缺少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题材,不能缺少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孩子形象,不能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掘与发现,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。冯俐告诉记者,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社会里,要让孩子们看到人生旅程中的真实景象。正在上演的《木又寸》也是中国儿艺关注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,它不仅仅是写大自然,它写的是生命,自然的和人类的生命,是命运,自然的和人类的命运。一棵小树在每一次迁徙和分离中发现,熟悉的身边世界在一点点发生变化,这正是成长所带来的变化。“写这个戏的是想在孩子心中重重地触摸一下。这一下力度有点强,孩子可能会有点不适,有点伤心,但希望每个看过这个戏的孩子都能记一生,学会善待这个世界上一些有生命的东西!”

 

曹文轩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说,现实离不开苦难,苦难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。我的作品几乎都是悲剧,这不是我刻意的追求,因为我的艰苦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写作。四季中有一个季节是我最不喜欢的,那就是春天。春季在诗人的语句中往往是最美的,可是在我小时候,春天意味着青黄不接,暖烘烘的太阳,把全身的毛孔都烘开,感到体内的能量耗散着,我只能躺在床上不敢多动。吃过糠、吃过草,这些曾经的苦难往事,让我有了更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,也充盈在我的作品之中。而这些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
  

冯俐还强调,现实题材的儿童剧不是生活的照搬,也不能说教。目前国内很多儿童剧剧本或者是成人化,偏重说教,脱离生活;或者是幼稚化,低估了当代儿童的欣赏要求和精神要求。这是把儿童戏剧的创作想得过于简单和片面化了。我们需要带给孩子欢乐的作品,也需要具有文学性的、能拨动心弦、滋养灵魂、影响孩子一生的作品。